這個病毒,我相信台灣大部分的醫師都沒有經驗,當然我也包括在內。事實上,或許甚至那一些陷在水深火熱地區的醫師也同樣的茫然。
40年的醫師生涯,超過四分之一的時間周旋在和病毒相關的疾病上,面對各型各樣的病毒我自認已經磨出了相當的的敏感度,即使沒有真正的看到或看到卻不知道,我還是想就我的經驗提出我對這病毒的看法。
在這裡我不會提及病毒的結構以及所有那些對我而言遙不可及的分子生化免疫機轉等等專門的內容,我將僅就臨床的實際面來討論我對此一病毒的看法。
我把和人類有關的病毒簡單的分類為一過性和常在性兩大類。當然沒有這麼簡單,有些病毒事實上很難真正把它歸類於那一類。一過性病毒最顯著的代表如流感,類流感,腸病毒,這些和季節有關的病毒。常在性病毒我們比較熟悉的如B肝C肝AIDS。另外有一些病毒如帶狀疱疹,單純疱疹,疣病毒,大部分的人類乳突狀病毒,這一些就很難歸類為一過性或常在性,姑且將它歸類為混合型。
一過性病毒的特性包括和季節有對應性,比如流感類的好發於秋冬季,腸病毒春季,登革熱在台灣夏季。常在性病毒就比較沒有季節性的因素。各類型病毒通常會有它好犯的器官,比如流感類的侵犯上呼吸道,BC肝侵犯肝臟,疣病毒類侵犯皮和某些黏膜組織。
病毒種類,寄主差異,環境的互動交織出了疾病的面向。猶記得剛成為醫師的時候,約略40年前,那個時候病毒門剛剛起步,我的老師最常掛在口邊的總是"三分靠打拼,七分靠天命"。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實習醫師因抽血誤刺引發猛爆性B型肝炎而喪失了寶貴的生命。40年過去了,三七的比率或許因為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發展而有了改變,但是對許多的病毒感染,天命仍然主導了疾病的主要走向。病毒的種類和寄主遺傳特質的差異決定了免疫反應,很多病毒大部分的人類可以對它們產生完全免疫,像天花,麻疹,腮腺炎病毒。有些病毒大部分的人類都無法對它產生完全有效的免疫,譬如C肝,AIDS。當然還有混合型的,有些人可以產生完全免疫,有些人產生不完全免疫,有些人則完全不產生免疫抗體如B肝。
新冠病毒無論如何變異,它還是屬於冠狀病毒類。這是偏向於較低溫環境下病毒活性比較活躍的病毒類。從全球流行趨勢,傳染性,嚴重性,致死率來看,低溫似乎是最大的公約數。也就是低溫比較會爆發大流行,致死率也相對較高。這裡有一個很值得探究的問題,人類是恆溫動物,理論上無論外頭溫度怎樣,病毒一旦進入人體應該就和外面的環境無關了。那為什麼在低溫地區會較有殺傷力呢?
我是傾向或許在低溫時人類因為要對抗低溫必須花很多的能量去對抗低溫,此時免疫系統就會出現破口,病毒比較容易趁虛而入對人造成較大的破壞。也或許病毒即使已經進入人體,它還是可能透過某些目前我們還不知道的機轉感受外面世界的溫度。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所謂的低溫就有可能是指向相對低溫了。我大膽的猜測,任何地區只要當地的氣溫低於當地常溫的15度C,該地區就陷入危險。因為地球村的緣故,這次的流行全世界很少有地區可以倖免。
今年中南半島包括泰國越南緬甸柬浦塞菲律賓印尼以及台灣整個上半年都處於高溫的狀況,因此病毒相對溫和,即使被感染症狀也相對輕微或甚至無症狀。但是,一旦溫度下降,譬如印尼等常溫近40C的國家,一旦溫度降到25C以下恐怕就要很小心了。至於台灣,我們的常溫28C,如果溫度來到15C以下真的就要非常謹慎了。
台灣和中國往來密切更甚於其它國家,我們沒有理由排除當氣溫變低時台灣會出現較大流行的可能性,更何況這個病毒非常有可能是落在至少有部分人會成為慢性帶原者。
我個人真的建議防疫團隊應該趁著還有的兩個月空檔趕緊大量生產抗體檢驗試劑(IgG,IgM混和抗體),盡快讓全國各級醫療院所具備普篩抗體的能力,也要趕快發展快速篩檢抗原的試劑,或許我們還有機會可以讓台灣度過這個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危機。
2020.10.11 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