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般台灣這般醫療1

Submitted by doctorLin on Thu, 05/06/2021 - 15:46
Blog tags

                       這般台灣 這般醫療

 

序言:這個書名盤旋在腦海已經超過15個年頭卻沒有因著時間而變得糢糊,反而隨著年歲漸長內心的呼喚越是迫切。30年是退休的合理門檻,思索退下來的身段再也不是那麼的不切實際,就讓這本書為我的退休展開序幕吧。

 

每次到其它國家或地區總是會忍不住在各個街頭搜索醫療院所的蹤影,或許是出於職業的親合力,也或許是出於好奇,總是很想去探究到底這些在異地的同行他們的執業現況,甚至經常私下的揣摩不同國家的制度和醫療運作的內容。家族裡有一些很親近的親友分散在不同的國家,每次聚在一起的時候也總會這邊那邊的打探一些有關醫療的訊息,包括醫療的體系、制度、給付等等。因此,在本書的各個章節裡這些訊息也會不時的穿插出現。

 

台灣醫療的普及和方便性可以說是引領全世界,許多國家還特別到台灣來取經。尤其是健保的制度能夠以最少的代價獲得最高的效果更是令很多國家羨慕。同時,台灣醫療在許多方面確實也擠身到先進國家之列,甚至名列前茅。無論是各種尖端的手術、最先進的設備,或慢性病的照護都不輸歐美或日本。但是,另一方面,醫療血汗的問題卻也一直如影隨形,醫療糾紛層出不窮,醫療人力的畸型配置,還有更嚴重的是躲在潘朵拉盒子裡面那些藉著專業外衣而扭曲的不當或不公平醫療。

 

作為一位不典型的醫師(這是我給自己的稱謂,因為我從未接受過正統的臨床專科醫師的訓練,我主要的專業背景幾乎來自在台大病理研究所3年的經歷,之後就直接成為一位基層的執業醫師),我對於醫學的不同科別沒有特別的偏好,也因為這樣的背景,但願在這本-這般台灣 這般醫療-我的論述和舖陳能夠呈現出客觀、公平的境界。當然,我最大的期待是透過這本書的問世能夠讓台灣的醫療制度可以更公平、更合理,病患可以受到更好更安全的照顧。最重要的是,但願我們整個醫界的成員能夠在一個優質的醫療環境之中用專業、敬業、樂業來服務我們的病患和社會。

 

前言:當和司法有關的人員如檢察官、法官的不被信任度高達75%以上的時候,當政治人物的誠信幾乎很快就會破產的時間點,整瓶橄欖油裡面沒有一滴橄欖油的成份也就不會是太誇張的事情了。那醫療呢?醫療會因為它的獨特性而自外於台灣社會嗎?作為一個資深的醫療人員,我很深刻的感受到這個行業在這個時間的有別於其它的行業,或許聽起來駭人聽聞,但這卻是真實的,這整個行業裡沒有人是快樂的(大醫院的老闆是例外)。這是很恐怖的事情。試想,這樣一個肩負照顧人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重責大任的行業,如果幾乎所有的從業人員都處在

很不快樂的狀況下,那接受照顧的全體民眾真的能受到最好的照顧嗎?本書的內容將會從各個不同的層面來探討台灣的醫療現況,當然無可避免的也會對這個行業的各個階層會有一些看法、批評和建議。我非常的期待透過這本書的問世能夠為這整個行業的痛苦心靈找到一絲的亮光,讓台灣的醫療不再是被重重迷霧給籠罩。

 

                                  第一章

                          是醫療產業還是醫療慘業

 

    最近幾年血汗醫療經常出現在媒體頭條,但是結果幾乎總是落得一日頭條的下場。護士爆肝、醫師爆肝等過勞的新聞再也不會震撼人心。到底是那裡出了問題?我們經常聽到甚麼台灣的經濟是淺碟子經濟,那麼媒體呢?台灣的媒體最喜好的就是報導個案,卻總是逃避通案。個案可以虛晃一下,通案就必須深入報導。個案可以譁眾取寵,卻總是船過水無痕。通案卻必然的會衝撞權勢,必須正面的去挑戰制度和財團。因此,一日頭條也就不難想像。

    幾年前成大醫院一位年輕外科醫師在手術室內因為過勞倒下,幾年後智力退化到只剩下幾歲小孩的程度。今天,外科過勞的情況改善了嗎?答案是,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更是變本加厲。媒體呢?衛福部呢?問題為甚麼一直沒有辦法解決呢?醫院內五大皆空也已經不是甚麼新鮮的消息了,內、外、婦、兒、急診招不到足夠的住院醫師早就已經是常態。醫院越蓋越大,設備越來越先進,這些非常重要的大科卻如此面對招不到足夠住院醫師的窘境,而且看起來似乎沒人在著急,至少表面看起來是這樣。如今,我自己都已經到了不忍去苛責這些醫院大科的品質是否有問題了。至於護士過勞的問題似乎一直都圍繞在工時、休假、和福利上面打轉。我們不是說這些訴求不重要,但是時間久了這些就成了老梗,每次事件見報後就只像是一顆小石子丟到湖裡,激起一下漣漪就立刻恢復平靜。

 

   醫療成為慘業,血汗其實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是執業人員內心的感受,包括不被尊重、為五斗米折腰、直接或間接参與不當醫療、積極或消極不做為,凡此種種對內心都會造成很大的創傷、無力感瀰漫在整個醫界。本書的各個章節將會對導致這些的種種盡可能的來探討、分析、並且試著提出我的看法和建議,我相信,即使只是一粒毫不起眼的小小沙子,如果卡進眼睛內恐怕就不是不去理它可以解決的。

 

   

                     血汗護士背後的故事

 

今天打開電視剛好看到有立法委員談到有關護士血汗工作的事情,長久以來鬱積在內心的感受突然有不吐不快的感動。我想委員的關心是好事,但是護士為何血汗以及血汗背後的故事恐怕就不是委員能夠真正去了解的。

就字面上的解釋,血汗指的是工作超時或工作超量,或兩者兼之,當然更可能外帶薪資不合理。但是當我們深究血汗的本質,有一個事實就會浮現出來,那就是大環境不好。當大環境不好,為五斗米折腰就會成為常態,這就是血汗的背景因素。

 

護士的工作型態和內容依工作的場所有很大的不同。目前的醫療業種類繁多,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兩個層級就是大型醫院以及基層診所。大型醫院的問題在輪班加班以及工作量太大,薪資通常比較不會有太低的問題。基層診所的問題則在於工資可能太低,工時可能較長,休假可能不合理,勞健保以及勞退提撥可能沒能據實反映實際的薪資,當然還可能有工作內容違反病人權益或甚至涉及違法的疑慮。

 

基本上針對每一醫療品項健保給付的單價實在是低得離譜,因此衝量就成了開源的不二法寶。單一品項給付太低,很自然的每一病人無論是門診或住院必須向健保局申請的品項就會盡可能的變多,這是生存法則。品項多工作量就變大,對院方而言反正人已經請了不做沒錢申請,不做白不做。除了開源,節流更是追求利潤的必要手段,節流除了盡量節約耗材等等之外,精簡人事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所以無論為了開源或為了節流,或兩者兼之,血汗就成了大醫院護理人員的宿命。

 

相對於大醫院,基層診所即使科別很多,但是醫療作業其實相對單純。由於衛生主管單位並沒有強制要求診所必須要配置有合格的護理人員,健保局在基層診所這個層級也沒有支付護理費用,因此基層診所除了實務操作上必須有具備合格證照的護理人員外,有一些診所可能也會雇用一些非護理人員,因此壓縮了護理人員在基層診所的生存空間。為了五斗米折腰在基層診所也就格外的普遍。薪資偏低、工時偏長、休假不合理、甚至有些連勞健保也沒加保更遑論勞保退休提撥了。

 

由於基層診所健保給付非常低,又缺乏大醫院有那麼多可以迴旋的空間,因此衝量開源,壓低薪資,減少人員來節流就更為迫切。所以許多護理人員陷入血汗護士的景況也就不足為奇了。更可悲的是,為了衝量,有一些醫療的內容可能就涉及到侵犯病人權益或甚至陷入違法的窘境。包括代替藥師來調劑,將院所處方簽做AB帳或甚至ABC帳視為常態,或遵從醫師的處方幫病人施打一些對病人健康有疑慮的針劑,或過期藥品依然繼續使用等等不一而足。因此,護理人員面對的可能還不只是血汗的問題而已,內心的委屈和良知的被折磨恐怕更是嚴重的問題。

 

我們的結論是血汗護士的背後其實是因為制度的不當加上管理的不切實際所造成的。目前我們所看到的血汗也就是制度不當和人為怠惰因果雜陳的結果。要改變現況恐怕必須這兩方面都同時做工才可能會見到一束曙光。

 

救品質, 廢點值,還原健保真相

 

    這些年來幾乎所有的基層醫師都變得很不快樂,問題是基層執業醫師又是民眾身體健康第一線的守護者。如果大部分的基層醫師都情緒很差又很不快樂,那麼我們真的有可能提供給基層民眾穩定且優質的醫療嗎?如果說快樂是人生的終極目標,那麼幾乎所有的基層醫師的人生從此以後可能都是註定要失敗的。我的許多同業一直勸導說要忍耐,但是我還是無法說服自己接受做一個不快樂的醫師。當醫療的環境惡化到讓自己只是卑微的要求能夠遵守醫師誓言而必須這麼痛苦的時候,我無法同意主流要求忍耐的論調,我願意嘗試以個人的經驗將我對基層醫療,基層民眾,以及健保局的了解儘量貼近事實的給陳述出來,或許此一救品質,廢點值,還原健保真相的心願能夠有助於掀開醫療潘朵拉的盒子,讓基層醫療在短痛之後能夠陽光燦爛。

 

                                  品質篇

   這裡的品質包括醫療品質和醫師的生活品質。台灣的基層醫療品質並不是有健保之後才變壞,基本上是很大的比率一直都不是很理想。只是全民健保實施之後擴大了大型醫院的競爭基礎,讓基層診所直接曝露在大型醫院的強力競爭之下,也因此讓基層診所相形見拙,另一方面,雖然健保實施之後對於基層診所的管理和監督仍然非常的寬鬆,但是還是會有一些比較基本的約束機制,而即使是如此寬鬆的管理卻也已經讓基層醫療哀鴻遍野。其實大型醫院有大型醫院的優勢,但是小型診所也還是有小診所可以和大醫院競爭的面相,比如說溫馨、親切、細心、關懷,再加上精緻的醫療內容以及方便性,這樣真的會沒有競爭力嗎?問題是當沒有保險的籓籬被全民皆保打破之後,傳統基層醫療的模式立刻面臨了嚴苛的挑戰,過往靠著打維生素,打點滴,打習慣性藥物,打類固醇維持門診量的許多基層醫療院所自然就會逐漸面對無法正常申報健保的窘境,尤其是當醫藥分業實施後更是雪上加霜,因為這些過往習以為常的醫療行為立刻就面臨了必須被攤在陽光下的危機,因此在基層醫界大團結之下終於出現了診所自聘藥師以及釋出處方的雙軌制。

   其實大型醫院的門診品質並不見得真的就很好。以過往以及目前的給付制度,看得多就領得多,但是醫療在實際面上是:醫療越正常,衛教做得越好,預防保健做得越好,病人的數量就不太可能變得更多,而給付也相對不會成長,更可怕的是要做好這些必須投入的人力以及物力也相對水漲船高,這和收入真的是背道而馳。因此可想而知企望基層醫療能夠自主負起正確衛教病人的責任就未免不切實際。 

   這幾年來基層醫療的內容還是有一些的進步,尤其是在都會區,這些包括習慣性針劑的逐漸不再被使用,類固醇針劑的使用量也明顯的下降。但是比較遺憾的是口服類固醇的使用卻相對普遍,造成學齡前幼兒的流行性感染病居高不下。而偏遠地區以及都會區周邊的基層醫療卻相當大的比率仍然停留在過去的習慣,不但打針的比率偏高,成癮性或習慣性針劑以及口服藥的使用並沒有明顯的減少,尤其衛生署和健保局的獎勵偏遠地區方案更是造成偏遠地區醫療氾濫,弱勢族群未蒙其利反受不當醫療之害,美意蒙塵,令人扼腕。

     

第二章 這般台灣這般醫療 基層醫療篇

 

    有一天偶然看到一個電視節目,節目中訪問了三個專業人士,討論的觀點主要聚焦在嘉義跟雲林地層下陷的問題。因為現在嘉義跟雲林每年地層下陷都大概五公分左右,而高鐵經過這兩個縣市的時候由於地層不斷的一直往下陷,根據推測10年以後,它的軌道就會因地層下陷而產生危險,也就是說快則10年我們就必須要去面對會有一班死亡列車的不幸意外事件,也因此這個節目就語重心長的提出然難道要等到這一班死亡列車出現後我們才要來徹底地討論高鐵的問題嗎?他們就這個問題提出了前瞻性的探討,其中對水資源的問題著墨很深,就是這一段真的讓我心有戚戚焉.其中兩個論點更讓我感同身受,也就是太過低廉的水價以及其所衍生的水資源浪費。

    台灣為了政治的理由犧牲了很多事情,很多事情都不敢去討論,這些專家披露台灣是全世界水費最便宜的國家,因為水太便宜,所以大家就從未把它當一回事。他就提出一個觀念,在很多國家包括你家要打一口井都要跟政府申請,而且都要登記,政府登記之後會根據你的井的深淺和出水量要跟你收錢,你打一口井要付錢,那怕是你自家的庭院裏面,因為他們的觀念認為在地底下的那些無論是礦產或是水,都是國家的資產。 

    同樣情況也發生在醫界,健保費率到底幾個%是合理,其實是可以從不同的國家來做參考,目前就已開發國家而言平均是落在10%到15%之間,至於開發中國家則大概在10%上下,台灣在二代健保之後費率落在4.98%,就這一點讓台灣成為大部分國家羨慕的對象,也讓台灣成就了傲人的奇蹟.再從醫療給付面來看,更是奇蹟中的奇蹟。我們教學醫院醫師的診察費220點甚至比菲律賓的馬尼拉還要低,而許多單項的給付更是低得離譜,譬如x-光檢查,我們的給付是200點(點不等於元,這以後再解釋),如果是在美國大概是15000NT,菲律賓最少600NT,給付低於美國可以理解,但是差75倍則顯然很不合理,相較於菲律賓就更可以突顯給付制度的乖謬。我們相信政策和制度的主導者對這種種的乖離並非不知,因為這一些人大部分都曾在國外讀過書,他們當然知道合理的醫療費率以及給付標準應該是怎麼樣子,但是沒有任何人願意去做烏鴉,當然背後最大的考量還是出自於政治,但是讓我們更加警惕的是或許台灣的經濟環境其實並不像外表所呈現的那麼好,簡單的說,或許平均而言台灣人民其實是付不起合理健保費率的。而醫界就成了執政者壓榨下的犧牲品。

    當然,執政者明知制定的政策和制度完全不合時宜,必然也知道如果要認真去執行監督和管理是絕對行不通的,因此配套的措施就是閉著眼睛不去看,當然也並非完全不管理不監督,只是通常都是選擇性的管理,亦即有人檢舉就來看,出了事情就來辦,其他時候就八仙過海大家看著辦。曾經有一位已經不在位的前衛生署長對醫界多所抨擊,無論在位或不在位其鐵漢作風還搏得廣大民眾的支持。當然,他的抨擊確實都有本,但是我們更遺憾的是在這整個過程中我們卻也從未看到他對不合理政策以及制度有任何反省和探討。當政策或制度不當,為了生活,醫界一定也會發展出許多對應的對策,可以想見的這些對策不是閃躲於制度的灰色地帶就是直接落入違反制度的深坑。這也是醫界近幾年來這麼容易出事的主因。

    其實,即使制度制定的再乖離,我們倒是希望監督管理者能夠確實負起監督和管理的責任。唯有這樣我們才有機會來突顯制度的不當,從而獲得檢討和修正的空間。所以當前衛生署長侃侃而言的事實背後有一個更深沉的事實,那就是制度不當配合不管理的明顯失職真相。在這兒,做為一個資深的基層開業醫師,我試著從我所看到的事實面來探討制度和對策,以及因此而衍生的醫療生態。

    基層診所的運作必須有醫師有護士,最後如果病人需要服用藥物還必須有藥師調劑。按健保局的給付標準醫師每看一位病人如果在健保局所訂定的合理量也就是每天30個病人以下,健保局就會給付診察費300點(點不等於元,目前高屏地區1點大約等於0.86元)。就這項診察費而言在美國大約是5000元,在馬尼拉大約是300元。換成比率就是台灣的診察費大概是美國的20分之一,和馬尼拉比是1比1。另一方面,由於健保對調劑是採用診所可自聘藥師調劑或釋出處方到健保藥局調劑雙軌制。在診所由藥師自行調劑其藥師調劑費是每人次28點。事實上,上述的描述其實存在著許多的迷思。

    基層診所科別這麼多,有一些科別先天上就看不快的,譬如精神科、神經內科、心臟科、婦產科、外科、小兒科、眼科、耳鼻喉科等等。尤其是精神科。但是健保局訂定的給付卻是完全相同的。更何況每一科裡面的不同病況也會有大不同,因此我們就可以看到不同工同酬的不合理給付制度。既然不同工卻同酬,最終,較辛苦的科,有較高醫療糾紛可能性的科就會很難找到醫師,導致醫界生態嚴重的不平衡。甚至,即使在每一單科裡面,醫師也自然的傾向去選取比較簡單、比較不會出醫療糾紛的方向去加強。你訂了遊戲規則沒有把它訂好,這個會牽涉到整個產業未來的發展,整個產業都會扭曲。

    既然低費率低給付已是既定的政策,那麼醫界對應的就只有衝量和節流兩大法寶。要衝量就必須刺激需求或創造需求,所以看診的時間就會拉長,看診的內容就會傾向鼓勵病患再來就診或甚至透過醫療內容讓病患不斷的就診。當然節流不外乎減少員工減少耗材藥材支出。就藥師法第102條規定,調劑必須藥師親力親為,顯然的,目前基層診所在平均這麼長的看診時間要達到有全時段藥師的可能性是相當不可能的。我們的觀察,目前夜間門診無藥師的狀況應該高達80%以上。從這裡就可以突顯制度沒定好的窘態,一方面陷眾多診所於違反規定及不當領取藥事調劑費的難題,更是讓衛生局和健保局等公務單位坐實完全不負起監督和管理責任的失職事實。

    台灣的基層診所,看診的時間沒有一致的標準,公會也完全沒有力量在這個議題去置喙。天大地大人民最大,病人最大,因此台灣看病的方便舉世稱羨。但是人民看病方便,許多時候獲得的卻是隨便。我就經常看到很多病人拿給我看的藥包和處方籤,有時候只是很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藥包裡同時給了3種不同的退熱止痛劑,有些還加一顆的類固醇。從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是,像這樣違反醫療常規的處方,藥師怎麼會沒意見包得下去?當然原因不外藥師根本沒有專業敬業的環境和條件,當然很多時候藥師也就根本不在,或者某種程度上藥師大概只是為了領薪水只好為五斗米折腰。

    所以從現實面來看,藥師法102條充其量只是保障了藥師的薪水,但是骨子裡並未對藥師的專業尊嚴有太大的幫助。當然,醫藥分業設計所標榜的對病人用藥安全多一份保障大抵而言也只是一個烏托邦,我想大多數的藥師都應該內心知道按目前健保調劑費支付標準下其實他們領到的是超過他們應該要領的,所以也就喪失了專業的尊嚴。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護理師身上。目前基層診所看診健保局是完全沒有護理費這個品項,可想而知護理師會是甚麼樣子了。

  健保局藉由總額支付制度將管理的重責極簡化,讓不同層級的院所互相去競爭,更讓同一層級的院所自己去制約。基層診所在這個總額下分配到21%的配額.大醫院是64%,其他的就是中醫和牙醫。問題是,對大醫院而言,醫療人員是比較好控管的,反正有人進來就會有人走掉。但是離開大醫院的醫師並不是退休,結果是幾乎全部進入基層診所這一塊。

   由於台灣對醫師的養成並沒有做合理的調控,目前每年都有將近1500位醫師進入醫療市場,當然也代表每年也約略會有1500位醫師進入基層診所。基層給付總額不變,進入的醫師又遠遠多於退出的醫師,我想基層診所面對的困境不言可喻。我們可以想見,在總額不變每年卻最少以3%的速度增加進入基層診所的數量,點值(點和元的關係簡單的說就是每月全部基層診所向健保局申報請領總金額除以健保局要給付給基層診所的配額,目前高屏健保局的點值大約在0.8)每年最少以3%下降是可以理解的自然趨勢。

    更可怕的是,在健保局幾乎是消極管理的態度下,盜刷多刷健保卡以及各種其他不當申報健保給付的手段更是層出不窮,顯然點值的失控已是無法控制的事實。我相信在台灣一定還找不到另外一個產業做完一件事或完成交易後或做完一個月的工作後,要領給付或薪水時只能夠領到該領的80%。在台灣我相信也只有醫界是這麼畸型的產業。或許每個人都會不禁懷疑,這種殺頭產業為什麼醫界還會樂此不疲?事實是,在這個醫療界沒有任何一個層級,也很少有人是快樂的。有很多從業人員是為五斗米折腰,徒有專業之名卻毫無專業之實。有很多人確實得到還算可以的報酬卻得犧牲對是非善惡的堅持,更多的人更淪為身心俱疲毫無生活品質的勞祿輩,最可憐還有那些惶惶終日唯恐東窗事發而惹上官司不但身敗名裂,還可能會身陷囹圄的醫生。

    既然這樣,為什麼這整個產業會這麼安靜?到現在只看到護理師因過勞和低薪資而走上街頭,其他則似乎甘之如飴。說穿了是不敢言,健保在制度上完全偏向對大財團經營的大醫院有利,在醫院因擴張營業量而取得較大總額後開始回過頭來盤算如何在這已知條件下取得最大之利益。當醫師體會到離開醫院成為開業醫的辛苦後就會有更大的耐受性,而且醫院因可以使用的儀器和檢查很多,要調整醫療服務內容相對比較有彈性。至於基層醫療就辛苦了,既有點值直直落的困境,又有同儕競爭的壓力,再加上如果是做專案申報還要面對專案核刪之苦楚。既然已經這麼痛苦了所以會沒有聲音,最大的理由是政策雖然極為不當,但是充其量也只是可議。相對不當之制度,醫界這十幾年來為了生活所做的對策其實是很難經得起考驗的。以夜間和例假日門診80%無藥師這一點來說,就已經讓基層診所毫無招架之力。一但惹腦了健保局恐怕秋後算起賬來能夠全身而退的診所可就不太多了。更遑論多刷盜刷的診所,因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尤其在電腦作業之下。就是這樣可悲的理由讓整體醫界真是不快樂到了極點。當然,最終讓全體民眾來面對這樣子不快樂卻又至關重要的族群顯然不會是全民之福。

    面對如此扭曲變形的醫界,一旦想要去做一些改善,攤在眼前的卻又是因果雜陳的現實。在此愷切的提出我個人的一些看法以及嘗試提出一些解決的方向和方法。

擺在眼前的事實是︰

1)健保費率確實是太低,當然別的國家的費率也只能做參考。

2)不同工卻同酬。

3)無論那一層級詐領健保都非常嚴重。

4)每一層級都在爭相爭取短小輕薄的病患,麻煩有難度的病患有成為人球的傾向。

5)科別人力差異極大,像外科這麼重要的大科已經斷層很久了,當然品質也無可避免的很難去維持。

6)基層診所夜診例假日無藥師比率高達80%,藥師法102條形同虛設。

 

我個人提出一些意見或許對改善整體醫療生態會有很大的幫助︰

  1. 先不要去動費率,但是健保局和衛生署必須面對現實去真正負起監督和管理之責任,這樣才可以有機會讓制度的不合理浮現出來。
  2. 以基層診所很大比率夜診及例假日無藥師這個現象來說,無論是對健保局或對衛生局而言要確實監督管理其實相當簡單,只要這些公務單位不消極的怠忽職守,很快就會有截然不同的面像出現。
  3. 對基層診所盜刷多刷健保詐領健保給付其實也是非常簡單,甚至人員都不必出門也很容易就可以偵測出來。
  4. 大醫院必須開始限縮門診量,並且讓出部分總額,因為大醫院不斷將醫師擠到基層診所當然也要讓門診病人回到基層看診,更何況進入基層的醫師大都是資深的專科醫師。
  5. 選擇從精神科做為嘗試施行不同工不同酬的制度。我們都知道看精神科的病患是很耗時的,一個初診病患要在30分鐘內完成看診其實都還蠻有壓力的,即使複診病患花30分鐘也並非不常見。但是在現行制度下擺明了精神科醫師根本不可能有時間好好來處理他們的病患,可以想見如果制度不改變,未來滿街到處都會看到精神科或身心科的診所。原因很簡單,因為舊的病患都沒有被妥善的處理,新的病人又一直來。
  6. 衛生署和健保局應該製做衛教短片,讓民眾建立足夠的知識來認識上呼吸道感染這一個疾病症候群,讓大部分的民眾對這個症候群的病況和病程有較深的認知,提高民眾自我處理以及判斷何時必須就醫的能力。因為我們基層診所的總額給付最大宗就是報在這個品項之下。尤其,如果能夠將有關發燒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知識可以列入國民教育的健康教材之中,長線而言對健保的幫助必然更大。
  7. 落實合理門診量的制度。超過就完全不給付。
  8. 提高藥事服務費到合理的部位,但是超過也必須隨量快速遞減給付。
  9. 必須給付護理費,這樣才可以有名目來要求護理人員的權利和義務。
  10. 設立醫療違規檢舉獎金制度。

    最近我去了一趟澳門,特別去參觀那兒的診所,結果發現它們的門診時間清一色是上午9︰30到11︰30;下午2︰30到5︰30,無夜間門診。我又去了醫院,結果急診處也是零零落落的沒甚麼病人。同為海島型氣候,同為地狹人綢,結果卻大不同。我們真的是看病太方便了,但是如果結果卻是變成必須要有那麼多人生病來看病,這樣的方便實在是非常值得我們來好好深思的。

 

 

林杰正 醫師